全国游泳冠军赛:潘展乐拿下双金 张雨霏夺冠庆生
椎锋陷陈网
2025-04-05 20:39:04
密切监控局部金融风险暴露的影响,防止风险加快显露和增速下降相互叠加。
同时开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税权的合意性取决于国家最高权力的合意性。
从最广泛的税率意义上来说,当前的美国税率处在非同寻常的低水平,并且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在2009年和2010年美国联邦收入占GDP的比例均只达到14.9%。个中原因或许十分复杂,但一个不容置疑的因素在于:人们对税收在国运兴衰中权重的认识不足。这是因为,不论朱元璋制定了多少减免税、救助鳏寡孤独的赋税财政措施,甚至个人生活多么节俭,但与其建立起来的,彻底剥夺了全体国民基本权利的、非人道、不自由、极端不公正不平等的专制制度之害相比,那些具体的惠民措施与个人品质,不过小善而已。据《汉书•食货志》称:(秦)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即是说,晋灵公不像君主,因为他没有遵从王道,爱民且轻徭薄赋,而是通过大量征收赋税,加重老百姓的赋税来满足他的奢侈生活,竟然用金子来装饰宫墙。
如此观之,当下税制改革确实任重道远,既要积极推进税改,力争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更需期待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启动。与此相反,一个自由公正的优良税制,其税负、税率虽然也可能很低,也可能很高,但最终却可能长久地增进一个国家每一个国民或者大多数国民的福祉总量。因为很明显,通过改造将平房或低层楼变为高层楼,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棚改土地一部分盖居民楼用于回迁安置,另一部分可用作商业性开发。
据最近报载:有的地方将所有的旧城改造、搬迁、安置项目全部界定为棚户区。言语不周、表述不当之处敬请海函。但另一方面,好地段对住户的补偿往往偏低,回迁压力大,有的干脆被安置在偏远处。因为其一,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棚户区就是城市旧城区、旧楼区,这些住户本来有房,改造后往好里说就是提高了居住水平,无所谓保障的问题。
与此相对应的是,地理位置偏僻、居住条件及环境恶劣、亟待搬迁改造以提升生活水平的真正棚户区,政府由于资金压力大又迟迟难以操作。由此恐怕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如果在好地段,开发潜力和土地升值潜力是很大的。其实,从居住的角度看,相当一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五十年代或更早年代的低层楼、平房还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它们的实际质量和自然寿命甚至可能会远超过近年不少新建的高楼大厦(据专家测过有些新建楼房的使用寿命仅为30年左右)。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聚居区。但与其如此,何不直称危旧房改造呢?然而危旧房改造也大有讲究。
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就都可能面临着一个共同梦魇式的疑问:不知我这房子何时被拆? 这不是一个理性民族应有的发展道路。深忧之五,棚户区改造历史上已进行过多次,城市发展什么时候能走出棚户区改造这个圈?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中国不少城市就经历过少则两次、多则三次的棚户区改造,加上这次,那就是三、四次了。其四,真正需要棚改的多是偏远难啃的硬骨头,资金投入多,会削弱保障房建设。就棚户区改造问题谈一点我的看法。
建设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房已经多年,其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居者有其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棚改和中国式拆迁一样,是中国城市发展一直没有走出的怪圈。
计划5年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1000万户。深忧之一,棚户区概念不清,界限不明,延伸性很大。
中央政府推进棚户区改造的着眼点固然是改善民生,但也包含拉动经济的意思。那么,现在对棚户区的解释是什么呢?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通知》(建保[2012]190号)中的表述为: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简易结构房屋较多、建筑密度较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建筑安全隐患多、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的区域。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保障性住房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达470万套以上。但保障房建设的进展情况并不如意,其分配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容忍这一势头蔓延,实际上等于人为制造新需求,助推房地产泡沫,是对城市、历史和人民的不负责任。不少地方和城市热衷于棚改,除了享受优惠政策、获得补偿资金、拉动经济的考量外,想借改造东风大发土地之财是更重要的考量。
其二,棚户区改造后有一部分成为商贸开发房或公共设施建筑,起不到保障作用。不少地方政府对棚改的积极性更是高涨,视其为新发展之机和利好之器,纷纷增量扩容。
建议慎重推进棚户区改造。敬致 大安 公民 孟令伟 2014年5月17日 注:1、参考刊登于2014年5月8日《南方周末》:哈尔滨‘另类棚改,‘棚户区变形记,辽宁‘棚改样板十年等文章。
进入 孟令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棚户区改造 。现在一些地方棚户区改造动辄把仍很坚固而且有历史价值的老街、老房、老楼作为拆迁对象,甚至把部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纪之交盖的新楼也划在拆改范围,随意延伸扩容。
有的低楼和平房当年建筑时设计风格独特、用料考究、结构合理,不但坚固实用,还颇具艺术感和历史感。秘密就在于棚改标准、棚改着眼点、棚改思路的不断变化,而且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但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大规模的城区拆迁和建设,现在如此条件的棚户区已经很少或者可以说基本消失了。它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低矮狭小的简易平房聚集,卫生、上下水等基础设施很差,道路狭窄、环境脏乱,人均居住面积很小,贫困人口居多。
难怪有居民感慨:怎么搬到哪都会赶上棚改。这样的棚户区原来多集中在传统的国营工矿区、林区、垦区。
其发展趋势很可能使棚户区改造最终成了四不像。深忧之四,棚户区改造有可能冲淡保障房建设,或使后者变得面目不清。
盖楼房也不像种庄稼,不能割一茬种一茬。往往引发暴力强拆,造成居民的利益受损和不满。
有的省统计的棚户区数量前后相差达70万户。其三,保障房原本是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的硬任务,财政上是一种负担,现在借道棚改,资金上有了出路,指标考核上反而能获得掩护。不然中国人何时才能安定下来?但走不出周期性、运动式的棚改和拆迁,中国人就真的永远无法安定下来。至于简易结构房屋较多、建筑密度较大、使用年限久、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的理解空间就更大了,也不是非改造不可的条件。
深忧之三,棚户区改造可能成为一些地方和城市土地寻租的招牌,却造成被改造居民的利益受损。前不久您还表示: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对此窃喜的可能只有开发商。因为危房不一定是旧房,旧房也不一定就是危房。
据了解,中央政府在全国正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这样表述的棚户区和传统意义上棚户区就不是一回事了,而棚户区后面括号里的危旧房添注更说明这一点。